这轮中国的经济发展,各个地方城市都试图寻找到自己的核心差异化价值,力求在这轮经济发展当中脱颖而出,并使足了气力做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招商和城市运营,有些也开始在做城市的整体品牌设计以及品牌对外传播的事情。那么,我不禁要思考,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它的发展有没有一个终极完美模型?有没有普遍的规律可循?
我们先说说终极模型的问题。
所谓的终极模型即是为达成最终目的而设定的演绎模型。我们拿一个做煤炭生意的资源类企业做例子。现在首先要对这家资源企业进行终极目的设定。
我想这家企业终极目的有这么几种可能性。
A. 把所拥有的矿里的煤炭以最快时间,最高价格地卖出去;
B. 把煤炭卖向有需求的地方,赚取利润;
C. 把煤炭输送至有需求的地方,与其资源合作,分享收益;
当然还会有其他的可能性,我们就不一一列出了。
通过以上对这家企业的终极目的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根据终极目标的定位不同,模型自然不同,终极模型有相对性的一面。
终极目标决定了运营模式产生终极模型。比如,在 A 模式下,企业的运营模式便是一方面提高产量,一方面开拓销售渠道;在 B 模式下,企业的运营模式转变为一方面大力扩展或合作煤矿数量,一方面全球范围搜集供需信息,同时打开货运通路;在 C 模式下,企业的运营模式重点又不一样了,一方面掌握煤炭资源合作方,一方面寻找需求合作方,同时做好供需信息及资金平衡测算。在此运营模式的基础上,才会产生终极模型。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终极目标不一样,努力的方向也不一样,作为一个城市而言终极目标具有同样的意义。
以上这家煤炭企业是通过经济手段实现货物与人需之间的疏通,不同的终极模式决定了企业获利的方式不一样,但其目的是一致的。
作为一座城市的经营者,不单是把一个货物供给有需要的人,而是要满足人的一切存在需求,包括基础生命需求,品质生活需求,以及高等生命价值需求。
所以,人是城市发展进化的中心。然而很多城市在最起码的建设层面就忽略了人的中心地位,比如行政长官一句话几百年的村子就没有了,规划师大笔一挥一条宽大的马路从城中穿过,却让人没有行走的空间等等,都是脱离了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
我们从城市的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推敲一下这个城市产品应该有的功能。我们先对城市的使用者做一个粗略分类,大致分为原住民、外来居民、工作者、游客、特殊需求者(残障人士、儿童、老弱人士等)。 需求分列如下。
原住民:温馨的居住环境,良好的邻里氛围,有序和谐的家庭关系,稳定的生活物料保障,可选择的教育资源,通达的交通(满足休闲购物等需求,相对短途),适宜的娱乐休闲,乐于分享的朋友圈,完善的医疗配套,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信仰表达的场地,等。
工作者: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通达的交通(满足上下班需求,有自行车,汽车,人行多种需求),良好的办公环境,和睦的同事关系,合理的晋升通道,方便的压力释放空间(比如中央公园),适宜的聚会空间(大草坪,广场,安谧的倾诉场所),等。
游客:便捷的方位地点标识,适宜的居住空间(满足不同类型需求的居住空间),差异化的文化体验,亲切的人际感知,等。
特殊需求者:无障碍的行动设施,公众的帮扶意识,便捷的急救医护,完善的保障系统(儿童及老人的养护,保护等),等。
以上只是对几个大类人群进行了粗略的需求分析,把此工作细分开来,比如外来居民、企业家、艺术家、打工者等,都有着更加具体的需求。把这些细类的需求分列出来,再权衡资源先后关系,就能在城市终极模式设计上起码做到以人为中心了。
以一颗以“人为中心”的初心建设的城市,一定是一个逐渐长出来的健康城市,相反初心一旦掺入了急功近利、图谋外物等偏心,城市的毛病就逐渐多起来了,建设时期的毛病多了,后期再治病就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了。
![赵兴朋谈大设计系列之《城市的终极模型》 赵兴朋谈大设计系列之《城市的终极模型》]()
宋代 城市规划 北宋东京城市结构图
![赵兴朋谈大设计系列之《城市的终极模型》 赵兴朋谈大设计系列之《城市的终极模型》]()
![赵兴朋谈大设计系列之《城市的终极模型》 赵兴朋谈大设计系列之《城市的终极模型》]()
北宋东京城 开封府全图
我认为城市的终极模型在最顶层的目标上都是一致的,就是构建和道的有序物理空间,秩序规则,信息场,为人民提供生活保障,以兴教化民众的功用。在兴教化这个功用之前的工作都是基础工作,不是终极目标。
当然兴教化是一个复合概念,不仅仅指的是教育工作。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序、建筑和度、外物和礼,这些都是城市生命的能量场,都可以给人以教化。
总而言之,我认为一个城市对自己发展的终极模型不是一个从经济数据、人口上定义的终极模型,而是目的上定义的终极模型。要让居者乐居、旅者乐旅,让城市有自己鲜明的性格,让人在这个城市里的生活、生产都通顺、畅达,能够让人每天在城市里的居住有秩序,并且通过跟城市的交流能回归人的内心秩序。
![赵兴朋谈大设计系列之《城市的终极模型》 赵兴朋谈大设计系列之《城市的终极模型》]()
纽约中央公园规划
![赵兴朋谈大设计系列之《城市的终极模型》 赵兴朋谈大设计系列之《城市的终极模型》]()
巴黎城市规划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秩序:一个是先天的秩序;一个是受后天影响的秩序。先天的秩序和后天的秩序统一于道的秩序了,生命就健康了,先后天秩序统一于外物的秩序又统一于道了,世界的大生命就健康了,就大同了。
后天的秩序容易受外物的影响,后天秩序受影响,偏了,跟先天秩序接不上了,病就来了。很多人处于后天秩序的常态压力下。所谓常态压力,就是压力就在那里,你已经体会不到了,因为你已经习惯它了,这个秩序已经跟先天秩序不一样了。一个健康的城市应该让人在与城市交流的过程当中每天都能回归自身秩序,能够让自己静下来,而不会让城市给自己带来浮躁感、不安全感,也算是城市建设的一个具体目标了。
再具体来看全国范围的终极模型,我认为目前我们国家所经历的不仅仅是国内秩序重构的问题,而是世界文明秩序重构的问题。在这一轮城市建设过程中,要调用全球的最优质资源,从创意,到设计,再到高科技的技术材料等。但同时要兼容运用,形成与自身文脉和合共生的一个生命体,不能是个怪胎。
这就要求我们深挖自身的文脉精粹,中为体,西为用,统筹揣度。
在格局上,我认为这阶段会形成四个层级的城市聚落。第一个层级是标志城市,第二层级是超级城市,第三层级是功能城市,第四层级是人居生态圈。
标志城市是具有国家标志性,政治性,历史文化代表性的符号性城市,在中国有且只有北京堪当这个功职。
超级城市是各类资源高度集中的地方,是城市化进程进入尾声的产物,如上海、广州、深圳等。
功能性城市是承担着国家战略功能的城市,比如雄安新城。
人居生态圈是以后中国主要的人居单元,一个生态圈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居生活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资源、人才,实现基本的自足,与外部的交通、交流、信息等通达顺利。
以上四个层级的城市会形成国家一个新的状态的生产、生活秩序。一二层级形成大循环,三四层级形成小循环。80%左右的居民会生存在小生态循环里。这个格局可能会持续很多年。
——赵兴朋
2017年3月29日-书于北京一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