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设计的三个原则,即化繁为简、节奏明显、信息焦点。这三个原则的应用无处不在,小到平面,产品设计,大到城市设计,形而上到规则法统设计,形而下到美学形色设计,皆能适用。接下来,我们把这三个原则展开说明一下,以增进认知。
人对一件事物的认识,首先是源于这件事物与旁物所形成的信息差所致。比如我们能听到一首音乐,首先是这首音乐的音量、音色或旋律类别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力。音量与周边音量的差是一种信息差,音色与我们普遍认识音色差,也是一种信息差,旋律与我们普遍认知的旋律差异同样是一种信息差。因为有了信息差,而引发了人对事物起码的注意力。
再进一个层次看,人对一件事物的美感或好感,是源于此事物内部的类生命秩序所致。比如音乐与噪音有其普遍性差异。我们且不说是什么类型音乐,相对于噪音来讲,人们更容易接收音乐。这是因为音乐内部有着鲜明的秩序关系,以此种秩序统用了所有乐内要素,并无累赘,累赘要素便是各类污染的根本了。秩序关系的基础就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同样也是产生生命的基础,普遍存在于一切生命体之中。当然这里讲的生命就不仅仅是普遍认识里的有机生命,而是有能量,秩序,载体的大生命泛指。
再深一步,人对一件事物起发感悟之心,乃至于感动,是由于此件事物与人之间发生的深层次生命共鸣所致。比如人们在很多伟大的经典艺术作品面前,总能深发感悟。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方面是因为这类作品相对于同时期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异,或称之为开拓性的进步,在节奏的基础上,有着丰富的秩序层次,并且各个层次之间互相和鸣,以形成了高等的生命状态。如此,人们在与之交互的时候,便自然发生了深度生命的共鸣,而产生了深层美感。
![赵兴朋谈大设计系列之《大设计的三原则》 赵兴朋谈大设计系列之《大设计的三原则》]()
《蒙娜丽莎》列奥纳多·达·芬奇
宏观来讲,化繁为简的目的是产生第一级别的信息差,从而引发关注;节奏明显,是使设计物有基本的秩序、韵律,以产生基本美感;信息焦点,是让不同信息层级之间的秩序有共通的秩序,也可以理解为秩序的秩序,就如同交响乐的和弦共鸣一般,从而产生更高级的生命,也与人产生更高级的生命共鸣。
具体到实际操作我们把三原则的应用步骤分了如下三个。
第一,区分信息类别以及层级;第二,设定基本信息差节奏;第三,调整整体秩序。
我们以一个 100 平方米的小型商品展卖厅为例,我们设定这个展卖厅卖的是水果。首先我们对此展卖厅的大生命信息进行分级、分类,产生了 A、B、C 三级别的信息差。
A 级别信息差,是此展卖厅与周边环境,以及同类展卖厅,以及人们普遍意识里的展卖厅的认识差,也可以成为品牌气质的差。
B 级别信息差,是展厅内部的信息类别直接的差。我们分为三个大层级:1. 识别系统,指的是展卖厅的一级标题信息,承载品牌的可识别功能;2. 产品系统,售卖产品本身的信息;3. 展示系统,产品的标签信息以及延展信息。
C 级别信息差,是展厅运营交互形成的信息差。这个过程不像展示信息一样是平面信息节奏的呈现,而是在人与店铺的交互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差,对这部分信息差的节奏梳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我们对各自的信息差进行基础节奏的梳理。
A 级别信息差
先是 A 级别信息差,我们要保证该品牌在市面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化,从品牌定位,到视觉体现,到运营模式都是形成品牌第一级别认识差异的重要因素。
B 级别信息差
然后是 B 级别信息差,分为三个类别。具体来讲有标识牌与背景的信息差节奏;产品与店铺整体关系的信息差节奏;展示系统自身的秩序节奏以及与产品,店铺背景的信息差节奏,等。
C 级别信息差
最后是 C 级别信息差,也是最容易被设计师忽略的一个信息层级。我们具体细分包括了人从看到品牌店,到走进、选择、判断、购买或离开,或询问、付款,离开的若干个信息类别。只有设计好了人与店铺发生关系的几个信息节点,才能控制好人对店铺的交互节奏,从而产生美感,愉悦感。
最后,各个层级的信息有了基础节奏之后,就需要对各自之间的节奏进行具有共性特质的梳理,也就是形成秩序之间的秩序了。比如我们假定在 A 级别里,我们的品牌与同类品牌相比有一个信息差的度量单位为 10,那么其他层次的信息差的单位度量如果都是以 10 为度量单位形成信息差,那么就比较容易形成秩序,具体来讲,我们设定 B 级别里的信息差最大的是 10,然后是 8、6、4、2。在 C 级别里的信息差分别也是 10、8、6、4、2。如此不同级别之间的信息差节奏就有了一个共性的尺度标准,而因此发生了生命内部的共鸣。当然,在具体设计行为当中,不同层级的信息很难被一个数理关系衡量,很多情况下这个数理关系只是一种感觉。高层次的设计也是由心本来生命状态而生发的,这里的三原则以及数理模拟的列举,只是配合让设计师认识到这背后的原理而已。
总之,设计三原则的前提,是把设计行为作当成是生命的造化行为,具体来讲是对事物信息差的提取,以及秩序的数理的工作。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便对理论了解得很深入,也未必能设计出让人感动的伟大作品,但教化的作用不是用以孕育圣贤,而是用以普化大众。我相信这些基础道理的普及,还是可以提升人们对设计的认知,也会在国内形成对设计的正解,从而为孕育大设计师打下一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