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和
《中庸》里有言,中乃万物之本,和是达道的法门。喜怒哀乐不表现的时候,便是中所在;表现出来有节奏秩序,便是和的状态。
天地巡行有中,音乐往复有中,人身经络有中,人心喜怒有中,中是每个生命的原始命门所在,是自然造化的大道所隐藏的地方。以中为本,循环往复的节奏秩序便是和。
人心之中未必是自然道法之中,中间先后天因业关系错综复杂,事实上,人心后天之中多与道偏离甚远,以至于身体生病,心态失常,人伦失序,社会失和。慎独观照则可以使得内心不中被 明德之心发现而回归。大部分人的不中状态已是常态,难以明察。先贤教诲当有别人发现而自己未能发现的事情时,内心便要警觉,立即发心自省,自观了,说明其中心已不中。
一切艺术造诣皆以和合中正,回归道法为最上追求。偏移秩序,有时候也能博得相对的认同,但终究会随着时间而消亡。
一切社会之秩序也都以和合道法大中为最终追求。人伦、礼法、历法、外物和与道法了,如同钟表对应上了客观时辰,才能同频。
德不配位
中国人讲“德不配位,必有余秧“。意旨一个人所在的位置如果跟他的德不匹配的话,那灾难和祸害就会随之而来。德者,天人之际的本心,时势之变的感应和圣人之言的学识之总和,所得多少,则德累多少。
一个人的德行,一方面是先天得到的,是多种因果积累的结果;另一方面是通过明心怔悟、和合处世的行为修来的。德是一个人立世的根本。一定意义上,先天德是不可掌控的,而后天德性的修养多赖人之自我明德修悟程度,是人生在世的价值标准之一。没有德,人存在于世就没有能量。
我们国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处在一个人心不中,对外物偏依追求的执着期,这个时期是失德的时期,我们在吃祖先留下的先天德的老本。
很多人过分地追求外在的安全感,认为有了房子、有了车,人生就安全了。实际上这是内心不能回归本位而带来的焦虑,跟财务状况没有任何关系。很多人在谈及房产、车产的时候都羞于说自己没有房子、没有车子。这也是这个时代人心向外追求失德的一个表象。我们这个时代产生很多无德的行为,暴露出来很多居高位的人做了不少与位置不匹配的行为,其他的人就多加指责。其实任何一个社会生态当中,人和人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着,任何这个社会产生的无德行为,我们也在其中贡献了一份心力。跟我们的行为、心性也都息息相关。试问我们自己内心,是不是也在追求外物,追求一份不平和,这份追求外物和追求不平和,和其他人追求外物和追求不平和的心总和加在一起就让这个社会整体失德、失中。至于新闻爆出来的一些身居高位而干出伤天害理事情的人,只不过是我们的心态滋养出来的结果而已。
“
那如何养德呢?
养德第一首先是认识到天人本一,人和自然是本来一体的。
养德第二是关照本心,通过各种自己的言行举止,关照本心的存在。
养德第三是勤勉学习,在破除知识障碍,明明德的前提下,读圣贤书。养德第四是亲民,通过亲民来传递正确的秩序,传递正能量、传道。
”
人要通过在世间的行为、心性的变化去擦除自己内心不干净的灰尘,回归内心,找到心在哪里。用这颗本心去感应时代的需求,孕化这颗本心,鼎定时代的秩序。在行为当中再去不断地反观自己,通过圣人的教诲,也来反察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关照到了,找到自己内心的中了,养德的根系也就长开了。很多德不够的人,过分追求外物,一旦追求到了外物,反而累身遭来灾祸,就是德的根系不够深厚,果报反而过重的缘故。
中国的先贤们讲一个人的德,一定要大于他在这个世上的所得,人生才能有福报。所谓的德有两个源头,一条是祖先的因果在你身上的累计呈现,叫阴德;再有一条就是你在这个时势上所为的事情积累德,叫阳德。德行一定要大于外物所得,人心和人身才能平安;反之,外物所得大于一个人的德了,外物就成累身的物料了。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人生的价值就是在这天人本一的认识的前提下,养德归中,而不在于外物获得的多少。历史也证明外物的多少,并不能让一个家族兴旺,真正兴盛一个家族,一个民族的,一定是符合天道人心的风俗教养,因为这才是人的毓德之根基。
格 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源自《大学》篇首。既是为人修行之路经的总结,也是儒者,圣贤的修为目标之追求。
修齐、治平,往往为人所熟知,也被世人引以行为。这 4 个字境比较容易理解,平天下以修身始,修了身,家自齐,家齐了国自治,国治了天下自平。这中间用的“自”的意境是不同于“才能”的意境的,是自内而外的通化和合,自然而然的意思了。
近些时间,有很多学问家出来讲诚意、正心,觉得诚意、正心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是诚意、正心呢?所旨,意至诚于自然状态,心至正于道统大中。与自身,与道统和合一体了,所发念则不逾规矩,所行为则诚明通透,无欺,无自欺。万事万物都是从人心意开始,心意一变,世界瞬息万变。
但在这心意之前还有 4 个字,格物、致知。多是被后人忽略,甚至于曲解了,今天拿出来讲一讲。
格物,两个意思,一个讲格去内心随后天时令境界变化而累积的不中正之物,这般解释,旁人说过的多了;另一个讲格外物,这次重点说格外物。实际上讲,格外物也不仅是外物,是心物一体的格。实则为同气相求,明悟怔上而通道的法门。中国的先贤们认为宇宙的规律是一元的,一元定位,万物生育。纷繁万象各聚以类,各分以群。作为人,所明悟的信息来源多半自与外物交通中产生,也多在具体与万物交通中而迷失。科学之路径在未尽其极致之前的过程都是因迷与物象而舍本逐末了。跳脱万象形色之上,将之各自归格成局,自然本来的规律自然便显示了,真知便从中生发了。
八卦将自然衍化格于八类,干支将地球能量秩序格于天数十,地数十二,五行将世间能量秩序格于五路,等等,都是格物致知的思维使然。所以格物者,乃是圣贤神游太虚,天地入格,大道成知的行为,并非简单的格处内心积弊之小行为。
当时代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古学问是用来测命的,此类认识入局太深,狭见一端。中国学问是可以用来算命,因为高于命的能量而存在,高于自然一切的有形象存在而存在。但是,绝对不仅是用于算命,甚至可以讲,算命之小道,中国的圣贤是不屑去做的,圣贤所致力行为,乃是明道、守道、传道的和道之事。
教育的大设计
赵兴朋谈大设计系列之《教育的大设计》
忘掉初心
先贤古训,不忘初心者,乃是不忘绝对道统参照之原始初心,而非固有意识的执念。很多人自有执念深固,难见本心本性,并认为此执念便是初心。如人创业之初,心念要爆发财力,富甲一方,这般初心便是不中正之初心,切要忘掉才是。
当时代,外务庞杂至极,前所未有,人心向外得厉害,绝大部分人的初心也都已不再是和道统本来之初心了。在这时代,获取短期快感十分容易,导致人心向外心志浮浅难沉。初心之初甚至于浅浮向外至于一物、一事上了,与道统相去已远。
忘掉这不初之初心,心一旦有执念发动,或是欲使,或是喜怒,或是忧思,或是恐惧,或是不平和之偏信,皆以此念为参照,寻找心本来之境界处,也便是相对初心所在。持久行为,初心与道统慢慢就和合了,也便是修行了。此时的不忘初心才是正念。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自王阳明始,被人盛传,但中间真解不多。
王阳明是明代的大儒,思想融汇儒、释、道三家,也不是纯粹的儒者了。其思想的根究,主旨人心本自澄明,而澄明之心本致道理。人心至于良知,便都是圣贤。其生平虽也有力挽狂澜的功绩,但历史依旧还是以圣贤之名贯录之,以其能以道理本识使心,而不居功的缘故。
知行合一的意思也是源于此认识。“知”若是本心的真知,自然也就知道怎么“行”了,知与行本是一回事,就像是物质根本的波粒二相性一个道理。后人多理解,知识与实践要统一,知识要通过实践检验,提升。这样理解也有道理,但层次便下了一层。
做大设计,尤其需要的一颗本来的真心。有此真心,自然会通悟道理、技术、方法,等。也自然会适应环境,引领时代之真需求,而传衍大道。
王与士
王者,德于天命,贯中而统自心,自性,及人伦物法者;士者,上怔求道理,和道于中,守道于民,而进退无虞于朝野者。
文明之果在于养贤,士者恒贤,贤者未必足够为士。西方教法,多有贤者,精于技艺,而未必和于道德,常在于堂庙,而鲜见于民野,因其缺少道法统用之故。东方教法,无分童蒙、大学、诸类旁左,亦无分贵胄、公卿、平民百姓,皆以道贯养之,因而贤士于野是数千年常态。
因而华夏文明生生不息,西方文明根养有失而常有枯槁。
王者,一为形象之王,二为心象之王。形象之王亦非是西方君主之绝对权力集中者而已,亦是道法之坚守者;心象之王,内圣而外王者,便是说这王,并非指人物之主,更为心主。士为道之体,为民族之脊。人人可以为士,通联道理,和道济世,以物载道,国士者,如是。
隐 喻
华夏先贤言事,多喜隐喻。旁指旁通,不道破。
究其原因,一则,直接道破的信息虽然来的直接,被人接受的容易,却是死物,不让人心滋长生根念想;二则,高层信息,难以言传,只可以触之会悟;三则,隐在具体俗事里,更容易传播些。
如《西游记》,本义是讲人之修为达道历程,隐以神化小说故事,被广为传播,明悟的人自知道,不知道理的人也觉得好玩。
石生的猴子,是人初生之心智。刚开始无性无求,渐次开蒙,多端变化,以至于不敬鬼神。直到触及道法而受制,陷入轮回,方略知大道之边界。玄奘,人心之元神,无欲无求,一心向道,时而难制心猿意马,只有持律念紧箍咒方得清净。八戒,欲也。沙僧,知也。白龙马,通络也。路上诸妖孽,修行路上的心障也。如,白骨精,实指佛家白骨观修行。文中多处也出现修行之方法技术,有旁门的,也有大道的,想必作者用心,也是想让有缘人自甄了。
凡此,直到神、智、知、欲、行,化合一体成德,大道即得。
还有些另类的隐喻,只是把道理往复杂里、不好懂里去讲,用些专有的名词来弄玄虚的,说几个例子。
有地方说一个人懒就说是二六子,二为兑卦,六为坎卦,兑为云,坎为水,也是一个道理,不成器。
有地方骂人不正经说不三不四,这三爻和四爻是易卦六十四卦的中正之爻,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和之位,说一个人不三不四,便是不中正得位的意思。
有地方骂人说四六不懂,便是易卦六爻的第四爻和第六爻,第四爻主人伦,第六爻主天道,便是说一个人不懂人伦,不重天道了。
有一个词形容事物繁琐无序,横七竖八,七为艮,为山,本应是竖向耸立,八为坤,为地,本应是横陈厚重,横七竖八则是让横竖颠倒了。先人重道从中可见一斑,当然以澄明心观之,也有偏奇怪巧的意味了。
以此分略两类隐喻,便可见高低了。往简单里说的,自然是得了些道的圣贤,往玄虚里说的,自是些民间小心之辈了。从此也观得些华夏文化的特色来,着实是活生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