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是一个生命体的信息存储部分。“知”分为真知、正知和旁门偏知。通化道理的“知”才算是真知,符合道理的“知”才算是正知。除此之外的一些琐碎记忆,也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之中的沙泥了。
相对于国学的生命体来讲,国学的生命的“知”,就是千百年来在华夏这片土地上,繁衍出来的文化的精粹。
我经常讲,中国的历史文化土壤所孕育的是圣贤,西方的文化土壤所孕育的是英雄。任何一个文化生命体系的成果,都不是某一个人,或某少数人突兀地产生的,都是这个生命体系所有人心力造就的结果。换句话说,每个中国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夙愿,每个西方人都有成为英雄的追求。这种夙愿和追求不一定是明显地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这就像是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特性一样,就在每个人的基因构成里边,表现不一样而已。
英雄多是时代不明悟大道的产物,是自然时事随遇造化,而生出了抗拒造化的大士。世之混乱而有英勇,国之昏聩而有忠臣者如是。圣贤是与自然大道神通的人,圣贤是秉承道理、教化民众的人,圣贤是穷一生之追求,修养德行,回归天然的人。因其和合自然,而消匿危困于未然,不作为而成就大作为。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真正的知,这就是圣贤之绝学、圣贤之教诲、圣贤之先践。这个部分的几篇文章,都是不同时期留下的,其内容都是基于圣贤言论而有感悟,所反映的道理,无非中之大本,和之达到,明德之追求云云。我现在重新读来,却也是有一些新体悟,保留陈显出来,读者自行分辨。
德
中国传统教育的使命所趋,是培养有修道明悟之心的儒者。这个儒者的意思,不是儒教的成员,而是致力成为圣贤的修求者,明心空性的谦卑者,更是传道,怔道的实践者。对儒者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德。
当下的我们对德这个字太过于熟悉,自小的教科书里,以及周边的信息环境中无不有对德的宣教。但人总会犯一个过错,这个过错就是一旦某个太正确的事情被提了过长的时间,我们就会忘记这个事情本来的要旨和意志之初衷,甚至会莫名其妙地生出反抗情绪,就像人的青春期会反抗小时候家长对自己的教育一样。
我们对德的认识,尤是如此。何为德,重新思考一下。
《道德经》的立名本意该是对德最好的诠释了。宇宙冥冥的根本,在乎天地循化则为道,在乎万物所得则为德。至于人,身心所得之道,得之多少,则德有多少。
德有先后天之分别,因其生命等级不同,而德各自差异。先天的德,如水有惠润之德,土有厚载之德,火有明慧之德,木有生发之德,金有坚刚之德,这都是先天的德性。生命层级高一些的生灵,比如有感知外界信息的明德,再高些层级的生灵则有了明明之德。便是反观自察之心了。生灵的饮食,休眠都是在养生身的先天之德,万物无德而不存。
后天的德,便是在生命轨迹过程中所积累的德。所有生灵明悟怔上的一切行为都是养德的行为。换言之,所有对道之所得,接近与道的行为都在积德。所不察者而能察,不知者而知,不明者而明悟,不能自制者而制,自生者而善生他,利己者而善利他,一切克心向道之行为皆是明德修养的行为。
人生入世,先天之德多是累世因业的综合成果,难以在现世改变。大部分人的先天身体机能的德差之不多,少部分人先天便有身体的残缺。先天所累而成的明悟之德,以及命造之德却差之千里。
但每个生命个体的意义,并不在于先天德的多寡,更多的是相对后天德性的修为。如有些先天身体障碍的人,敏感明悟之心尚差,但多有明悟修求的心念,而时时刻刻地善护其心、克心明德、怔上明悟,则这人的德修的厚而实。反之,先天聪慧、福报多的人,怠务顽劣,好逸乐奢,则多积不善之因而入不善之轮回。说到这里,什么是轮回,心念一旦不中正,便有因,有因便有果,有因果便是轮回。
总结人后天的养德的源头,大致有三路:
第一,天人之际的明悟之德。有了这份明悟之德,心念便与天地的大中在一个频道了,为人自然谦卑和善,乐道而润下。
第二,时势之变的明慧之德。这份德,开通外物与人心的通路,让人感受到细致精微的外物变化。中庸所言,“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说的便是对这个德的警语。
第三,圣贤之言的明识之德。对贤明所言的认识,理解,是后天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说到人生命造的时候有一句话,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读书又能改变命运。读书这一项便是明识之德了。
德也有境界格局的分别。所谓品德,说的便是德之品格境界。品德大分为三,功德、善德、道德。克心积功德、摄生积善德、怔悟积道德。
总而言之,抱道而养德是人生之意义所在。德高且厚则生身之命,以及万物之礼乐皆平齐,失德,则道废,道废则礼乐崩,人伦坏,造化不谐。设计之大,莫过于德道和合,初心中正平常。
道德仁义礼
世传有本书,叫作《素书》,其传书经历被神化不少,有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一下。书的内容质量很高,应该算是国学的大成就了。其中“道、德、仁、义、礼”被归纳为天人认识的根本,也是人立世的根本,故而拿出来讲一下。
道、德、仁、义、礼,是世间的秩序总结;也是人身修行的5个修行层次总结。
世间的秩序层次:道,世间一切因由的元始;德,道在世物上的表现,也可理解为世物得道的程度;仁,同人,道使而生的,具有主动性的道体;义,道体的和道行为;礼,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道秩序。
人身修行的层次:礼的层次讲接人设物的和道;义讲行为规矩的和道;仁讲发心起念的和道;德讲心识意念和道;道讲本心良知即道。
人生在世的第一功课,抱道养德。德厚道和了,世间的一切便自足。
天下大类统和于道,越是趋近于道,越是能够感应接受大道之德,生命之造化也越接近道的原始诉求,世间之所显像也越是和谐福象,反之则忧患错乱,疾苦瑕存。
抱道养德之首先便是空心,空了时代物趋的追求,空了眼前欲念,空了本有欲念,这样便见着了本心的真正追求。
儒家所涉生之价值,得道而教化生民。认为本心明德便能近道,以此明德之心行教化与世间,而构建道、德、仁、义、礼的社会大秩序。道家洒脱,参观大形象而得一元道理,以此设令天地,万物而自能和序长存,生化不息。佛家超脱,道本来就在,不需外求。
无论何种追求,都是道德造化使之。世代错乱的时候,心德便多用一些在世上;世代和合的时候,自身便多些时候来修行。中国的很多大贤明德之士多是这么做的。其间道家、佛家、儒家在各个时代的兴衰程度也体现了其修道路径的差异。乱世道家多兴,盛世佛家多盛,而儒家算是在历史上最中和的了,润入生活,倒显得更近道了。
熵与境界
熵本源于热力物理学概念,后被泛用于多个领域。理想情况下,一切能量都是守恒作用的,实际中,绝对守恒只存在于最顶层宇宙能量存在中。下层次一切之能量现象都是不可逆之现象,熵是随之增加的。一切不中正之心念都会产生相应的熵,也随而产生因果循环。
比如某人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已经对别人很容忍了,甚至已经是忍辱负重了。那么这个不中的偏心就使得心中的那个熵就产生了。某一个玄机点的外应便会把这因果显示出来。比如被人言语刺激一下,便会情绪爆发出来。
只有以一颗中正之心面对外物外事,不以外物、五感所动而生七情才能愈近于道,也只有这样才是修行的姿态。
人对外事物的认识,都是通过自身的参照系进行的。比如认为自己很努力了,是通过与自己参照系内对自身界定的常态进行对比而产生的。然而大部分情况下,人的常态参照系都是一定时空的生活习惯所生成的,不一定具有宏观维度的客观性。举个例子讲,某个人在家赋闲一年了,让他每天工作三小时他都觉得很努力了,而某另一个人每天睡眠三小时,偶有一天工作 8 小时都觉得自己在偷懒。
修行的人的参照系有两套:一套是以道为参照;一套是自己灵活制定的。
以道为标准的参照系是绝对的,一切复合于道的事情都可以做,背离道的事情坚决不能做。
另一套参照系,指的是人生活中的行为参照系。之所以要灵活,是因为世事多变,固有参照系会让行为不合时宜,要根据世事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维度,也就是认识参照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环境,引领变迁。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比较之前的时代,信息量空前的大,信息秩序空前的复杂。很多人讲要做行为的减法,其目的是要让心境澄明和道,无可厚非,然而却不是根本的办法。依我看,非但不是做减法,而是要做加法,加内心的法。
外物的信息量大让我们更容易养明德之心,与此同时也更容易动心。加内心的法,就是让本心不易动,抱道养德。在这样一个时代,养成圣贤反而容易些,因为诱惑到处有,处处可以为修行的物料。当然一着不慎或许就动心没功了。
一个人的境界不是看他能做什么事情有什么能力,而是看起动心的事由,以及不能及的边界。如一个人见百万财富便心动,那么其境界大可一百万财富量度;一个人见某美人心动,其境界大可以该层次美色量度。
由此看境界,道之所在本无界,既至天地之德便有了界,至于普通生灵,境界便更显像具体一些。了解每个人的境界便可和度委任,并和度相处了。突破原有境界,由动心而不动,由不知识而知识,便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