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人的生命而言,神是联通天道的层次,是神明之德。在国学生命体系里,神是通神明、见性命核心的层次。
儒、释、道三家的要义都直指中华文明的生命核心。
道的学问是中国一切大学问的根基。
概括来说,道的学问就是中国这片土地的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日常的行为、实践和思想生长印迹的总和。所以,不管我们如何给它定论,道学都深深影响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之一。
道学的基础是天人本一的认识,认为天地宇宙与我是一体,有一个规律在统摄万物。先祖把这个规律归纳到八卦、五行的宇宙模型里,以此参星象分二十八星宿,以此制历法、分节气,以此让世间万物类聚,也以此制定社会秩序、法度、礼节,同时把这个模型应用于人的生命本体,产生以回归生命本来秩序,也就是宇宙本来秩序为最终追求目的的养生中医理论,并研究出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的基础医学办法,与应用外部媒介接受宇宙本来信息能量的多种辅助方法,一起构建了道家的生命医学系统。
从学问的内容属性层面来讲,道学本质所讲述,探究的是天人本一认识前提之下,人求道、知道,以及用道,最终和道的学问,不属于普通意义上的神秘宗教范畴。之所以被神秘化,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但总而言之,无非就一个原因,不同时期传播道学的人心以及世人之心的偏倚所致。初心的偏,认识的偏,便导致私心杂念的产生,这些杂念和偏颇慢慢就使得一个学问从单纯的认识论向着神秘学问发展,向着不可认知论发展了。
从学问构成上,道学是一个庞大的学问体系。到底有多庞大呢?可以说,人的生活范畴、天地万物的范畴有多庞大,道学就有多庞大。如果用西方的学科分类办法来分道学的学术结构,那可谓是天文、地理、人社、政治、医学、生物、化学、物理、艺术、心理、语言,无所不含。但中国人往往不这么划分学问,中国人的学问构成是一元立体的。
几千年来,中国的先贤在道统思想的指导下,参悟、生活、修行,也以此思想为指导济世救人、弘扬正法,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教化一方大众。道学思想也被用来求得人体生命质量的升华,衍生为各种养生术,最终的追求也是道统根本思想的天人合一。
道兴之初,既不应该被称为道学,也不是道教,而是华夏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思想、生活方式之综合显象。那什么时候开始有道教的呢?我们且先不搬出历史,从常理上分析一下,一个教派之所以会产生,一定是因为佛家所讲的“起分别心”“着相”而导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有需要区分于其他教派的时候,这个教派就产生了。
起分别心
我们把道学的历史与华夏文明同步看,上古三皇五帝时期是道学的基因定位时期;尧舜禹时期是胚胎萌芽时期;初有儒家思想,这个时候道与儒家还是一家,因为儒家是从道学土壤里长出来的新物种;慢慢到了春秋、战国,百家思想涌起,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各立门庭,道教的门类虽多,但尚不能成一家之言;到了汉末,各流神仙方士与道学思想结合,与此同时,佛教传入中原,刺激了本土文化,道教正式建立起来。上述,正是应了“起分别心”的意思。
通过简单回顾历史,不难发现,道学在中国说成是文化的根基都不准确,而应该是文化的基因。即便是汉末建立的道教,也只是道学基因衍生出的一支而已。所以,我们所认识的道教是把中国的道学文化说小了。纵观中华文明史,任何一位圣贤、明主、乡野大德,都是秉中正而日省,上承天道,世传正道的,心中无日不惶惶大道之尊厚,慎慎行为之不检,道文化,实已经入人心髓,成惠润不识之德。
所以我认为简单地把从东汉开始,神仙方士各据山头而创建的教派学问,以及张道陵及其弟子所立教派学问,甚至一些地方流派的学问,当成是道学的发端起源着实是对中国文化的曲解。道教准确地讲,没有一个权威的宗教立派人物和时间,黄老虽然首重,但在其平生也没有立派的丝毫想法。道教只是道学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不同形态表现,而且仅只是道学的一种表现形态,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的道学问。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否认,道教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深重的影响,甚至在历史中很多帝王都受到了道教先贤的思想影响,从而直接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观道教之大义,始终贯穿其中的就是修身成仙。这个“仙”字,估计就是从魏晋各道教流派占山成派之后慢慢成了这个意向的,一个人在山侧,很形象。也就是因为道教的大义跟人的生命息息关联,历史上也促使了很多歪门邪流的产生。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张角就是其中一个,假以道名,用歪门邪道达成政治目的。
当然修道之人也有很多了不起的圣贤。东汉的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以天人本一为主导思想,以易经六十四卦为大道模型,演绎炼丹修仙的过程。这本书被后世奉为炼丹的至上经典。也有后人解读这本书说,不仅是炼外丹的法门,也是炼内丹的法门。所谓的外丹就是吃的丹药,道家认为天地万物只要明了大道、运化大道,生命是可以被造化的,所炼的丹药只要符合了宇宙大规律,人服食之后,可以通天地之气,和化大道,实现生命的永存。所谓的内丹就是人体内部的能量集合,道家认为这个能量集合通过修炼也可以和化宇宙大道,达到生命永存的目的。在理论上,道家的内丹和外丹都是讲得通的,但在这里我就不做评论了,圣贤的言论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
后来还有葛洪的《抱补子》,也是讲炼丹的。后世魏晋南北朝还有谢灵运、陶弘景等著名道士。到初唐时期,有一个到目前我们还家喻户晓的著名道士,叫吕纯阳,也就是吕洞宾。吕洞宾的新道教立意,一方面破除了前世众人的很多糟粕之词,更大的价值在于他完美地调和了佛教与道教,让道教融入了佛教的思想,也融入了佛教的元素,让道教真正成了大包容的宗教。再往后到宋代的陈抟,北宋张紫阳,以及全真道的创始人王重阳,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先贤。明代有一个广为流传的道家名人,叫张君宝,号三丰,实为道教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清代皇帝治国方略依旧是外施儒术、内用黄老,重张道陵一系,同时也推重道家正统张紫阳。说到这,张紫阳的《悟真篇》,确实是集道家丹道的正统嫡传,也透露着深厚的学问功底和哲学认识高度,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
再往后,虽然中国各处道观林立,但慢慢地所传之道教分零杂支、鱼龙混合,尤其是掺入了很多邪术歪蛊、符咒奇巧,让人们一提到道教,就联想到鬼神古怪,道士一提起道就满口的稀奇玄虚,这真是华夏文明的大悲哀。但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一个学问也都有其生命周期,目前这个历史阶段或许正是道教文化重构的时期,正在准备迎来一个新的道文化高潮,也未尝可知。
在唐代,封了三部道家官方经典,分别是老子的《道德经》、列子的《清虚经》,以及庄子的《南华经》。三部经典不仅是道家学问的基础,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部经典都涉及天人关系、宇宙规律和人事道统。叙述各异,但大抵内容相当。
《道德经》家喻户晓,摘录开篇几句,略加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母,有名天地之始。”说的是有与无的先、后天辩证关系。第五篇有句:“天地之间 , 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中间体现的就是无为,但是当代对无为认识是低层次的,是极其片面的。老子讲的不如守中,是和自然的大道理,谋大局,定位天地,万物自然就生长了。换句话说,人心都中正了,国家自然就安定了,不是让人们什么都不做的意思,是要行大教化、行大道。
再摘列子的一段话如下:“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物有所通。何则?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故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万物之宜,非柔则刚: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声者,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之识也。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员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官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膻能香。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可见,列子的行文风格,与老子大有不同,他喜欢把事情掰开揉碎了讲清楚,其实大意与《道德经》大意差不多,意思就是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下各部分又各自有分工。有些事情是我们主动去做的,还有些事情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却这么做了的,让我们这么做的那个力量就接近道了,回归了道就能不偏不倚,可以运化万事万物了。
庄子《南华经》摘一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一句也足以看出庄子平生之追求。这三个词,哪个境界最高呢?很多人认为是圣人,也有人认为是至人。其实境界是一样的,都是参悟了宇宙大道的人。就像是明代有个圣贤叫王阳明讲到,人人都可以做圣贤,虽然不同人对世道的贡献能量大小不一样,但是其本质没有差别,这就好比是每个圣贤都是一块纯正的金子,但是每个金子的大小不一样,是一个道理。
庄子所写的这三个境界,至人是回归宇宙本来的人,或者说是具体到人的某一个层次的境界是这样的,也不一定就是一个人,因为回归了宇宙本来,所以就没有我的概念,因为我就是宇宙;神人是超脱世间各色物相的人,就像佛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人,因为不会再参与世间的活动,自然不会有什么被人发现的功勋,实际上是功勋太大,人们看不到了,看不清了,就像老子讲的大象无形了;圣人是人世间的人,行教化的事情,却不刻意追求名声,就像孔子以言行教化世人,不立文字,不慕虚名,删诗经,定礼乐,在世间传道统秩序。所以,三个层次都是道的表现,没有高低境界的分别,同时三个层次也完全可以同时在一个人身上体现,至人是本来思想的追求,神人是意识思想的追求,圣人是应用思想的追求。
以上对三部经典的简述,一方面是想说,道统思想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思想,已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却一直这么做着,之所以会这样,也是与这些圣贤们无为而治的追求相关;另一方面,我们看到道统思想所追求的高度一致,就是天人合一,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做一名道士的情怀,云游、修仙、归自然。道家学问的魅力就在于,接受的是来自于宇宙最本源的感应,且卫道士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之、行践之、传承之。
道学的内容也合参一集,为《道藏》。《道藏》如佛教的《大藏经》一样,天文地理无所不有,但篇幅最重的还是修养性命的文字。
说到这里插一句本来开篇就应当讲到的认识,这里补充说明一下。学、家和教,在儒、释、道三个文化体系中是有区别的。比如,道学、道家和道教三者不是一个层次的事情。道学说的是关于道的学问总和,道家说的是社会层面的一个文化主张群体统称,道教只是道学文化里长出的一个群体派别,也可以说“教”是学问体系的成果体现,但是“教”不一定能够完全代表学。佛与儒是同样的道理。
再说儒。
我们对儒实在是太熟悉了,以至于我们大部分人没读过儒学的典籍就能够对儒学指摘一二。这就是目前这个时代儒学的现状。
儒这个字,信息量很大,既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个学问体系的目的、学问追求,又体现了这个学问体系基于天人感应的认识基础,同时还说明了儒与道本为一家的历史渊源,更深一个层次,还体现了儒学温润持中的行为方式。
如何解释呢?我们逐一展开讲一下。
儒字,左为人,右为需,意思指儒的目的就在于教化民众,人人需要被教化,这是儒学自产生开始的基因,就是要通过教化让人类社会的秩序和于天地本来秩序。
“儒”字,右边是“需”,在《易经》里,需卦,上卦是坎卦,是水;下卦是乾卦,是天。《易经》的卦象我们大可以当成一幅画来想象,天上有水,人在世间感应到了,产生了祈愿需求之心。易学本是道学的学问形象基础,在儒学的十三经里,以及后来的“四书五经”里也都纳入了进来,印证了儒、道本来一家的历史渊源。从“儒”这个字也看到了天人感应的基因。
儒字的深层意向还有一层意思。说到深层意向,得首先说几句关于中国文字的话。中国的文字不是简单的象形字,其形、声、数理、结构、韵律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每一个汉字都与相近音律、结构、象形的其他字构成了信息关联关系,这一点我们在后边的汉字生命系统里详细说,这里先简单提及一下。这个“儒”字的几个同音意向分别是:如、濡、孺。第一个如,就是如来的如,儒者如也,像是一个儒学的人,又像个普通人,就像中国先人讲的人修极处是自然,儒者追求的就是这个最自然的状态。第二个濡,濡养,濡养不同于喂养,是慢慢润养,最好是润物无声,不知不觉。第三个孺,是孩子,人的生命本来的状态,也是儒学的追求之一,永远让人类社会活在生命的本质里,不陷入轮回,永远持中的状态,本来的状态。
儒这个字就是儒学最好的诠释了。
儒学的根基是道学的思想,天人一脉。天地,自然和人,再及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一元的。承天地法度,修中正本心,定人世伦常,化百姓黎民,和自然道统,是儒家诸子的共同追求。
在诸子百家的学说林立之前,儒与道也是不曾分家的。孔子与佛一样不曾给自己传的教分门别派,只是后人的“分别心”使然。
儒家出过很多圣贤,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这里也只是列举史书里边有章的几个人,实际上中国历史,凡大成就于世,或大成就于思想的圣贤,大部分都受到儒学的影响。
我参学儒,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与中国的大部分受义务教育的人一样,觉得儒家文绉绉的,满嘴“之乎者也”,读也读不懂,学了来也没有用,但迫于有些机缘还是被迫背诵下了一些篇章,如《中庸》《大学》,还有《论语》的一些。
后来逐渐开智能思考判断了,对天人的一些问题开始发蒙,这些记忆就泛上来。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跟几个长者说到人生理想的时候,他们问我将来想干些什么工作,我只懵懂地觉得人生不该是找一份工作,但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时候不知从哪里冒出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句话一说出来,让他们很吃惊,透来惊讶的眼光,虽然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而且还把最重要的前半句给落下了。回去之后我就查这句话的出处,知道是《大学》里的一句,从那时候,就闲的时候拿出家里的“四书五经”合集出来读读,也没有老师指导,就是觉得好像这里边有些真义。
及至心智渐熟些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渊源约略有了大概认识了。道学、佛学、历史杂谈都有了粗浅涉猎,对儒学倒是有了格外多的关注。现在读得最多的竟是《论语》了。孔子生在那样的乱世,各种学说风行,各个国家相互避守,社会纲常不张、法度不行、伦理不通。孔子删除不中正和道的诗言,重新定社会礼制和乐制、校订易、集春秋。孔子的这些行为我们可以看到都不是激进的革命运动,也没有激进的革命主义论断。而是儒雅地告诉世人,道理就是这样的,我们大家就按照这样的道理来生活吧。孔子生平就是这样温、良、恭、俭、让,从不语怪力乱神。为什么不语呢?是因为这些事情一旦讲起来,就生出轮回、因果了,就不中了,人心就容易被带偏,社会就会失序。后世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开篇寥寥数语,着实得孔子思想深奥。
近几年再看儒,是从儒学的宏观层面再对比分析着看了。从孔子的温良中和鼎定儒学基因,到孟子的申义,但实际上我们细读孟子会发现,与孔子相比,孟子就没有那么谦和了,时不时会有一些相对激进的言辞。总体来讲,儒学还是完成了传承的生长,基因没有改变。
后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是对儒学在道学基础上天人认识的提炼。程颐、朱熹,更倾向于儒学的应用学研究和发扬了,对后世影响深重,但也至此让儒学的学者有了社会等级的符号。但这个时期的儒学也向着更多的社会活动领域发展,其学问体系越发丰富。朱熹作为当时的大儒圣贤,对于经典的一些诠释对后世影响巨大。再发展到王阳明的心学,儒学与佛学、道学相结合的迹象更加明显了。王阳明的心学里无不透显着佛学的思想,是当时三个学问体系大融合的很好的印证。但读王阳明的《传习录》,不难看出,儒家的人对老、佛在骨子里还是不屑的,认为老、佛还是不中和,是偏门了。但与此同时,王阳明也曾说过,老、佛的圣贤也是圣贤。他本人平生也多次拜望佛家和道家的大成之士。
儒家的学问经典血统谱系非常清楚,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四书五经”,是程颐、程颢大力推崇,后来被朱熹编纂一起,并加以注解,开始官方推广的。最早的时候儒家经典是六经,分别是:易,书,诗,礼,乐,春秋。其中乐经,应该是在焚书坑儒的时候遗失了,所以后传就成了五经,再后来五经发展为十三经,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其中,《孟子》是宋代加入到经书里边的。以上,大概就是一直延续的儒家道统经典谱系了。相比道家的血统谱系,要纯粹、简单很多。确实也是因为道学不是一家之言,而是华夏民族的文化印记综合的原因使然。
纵观人类历史,数千年来,几大文明源头的文化系统大都是以壮大自我、消除异己为主旋律。也正因如此,人类几大文明古国所剩的,客观来讲也就剩中国了。或许就是因为在中国道学的认识基础上,强大的文化包容力和这片土地的圣贤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气节,使得这个民族的权利层懂得化生和德的力量。
儒、释、道,三个学问体系,几千年间,与中国这片神奇土地完美交融,并经世致用。使得华夏民族摆脱了纯粹以血亲宗族为主根系的衍传命脉,而构建起以中正之大道统领下的强大文化命脉。自此华夏民族便不再是一个血亲家族的称号,而成为一切生为怔道之人民的共同称号;自此华夏法脉延续数千年,依旧蓬勃浩荡,铸成了人类文明的不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