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是每个人体生命灵感的来源。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在某时某刻的某种思想,我们是不知道源头来自于哪里的。同一个空间,同样的知识背景,同一个时间里,为什么不同的个体,灵感各不相同呢?原因就是这个神的层面,每个人的修为不一样,这个修为在华夏文化里被称为神明之德,是众多德的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这个德是一切感悟的来源,也是一切行为的来源。神明之德修为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这个生命层次的高低,也就是接近道的层次高低。神明之德一方面是后天修为,更大一部分是先天因业的累世呈现。
赵兴朋谈大设计系列之《国学的大生命》(上篇)
参照人的生命而言,神是联通天道的层次,是神明之德。在国学生命体系里,神是通神明、见性命核心的层次。
儒、释、道三家的要义都直指中华文明的生命核心。
儒与道本初一家,分略来讲,一个是几千年来融入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行为规范,思想道德准则的重要文化源头;一个是基于天人本一的哲学认知,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学问。
至于释,自从汉末佛教传入我国,这个历史性的因果让世界的文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孕育了丰硕的文明成果。佛学自从入了中国这片土地,便表现出了浑然天成的和合,这种浑然天成,不是某些外部力量催生的,而是在这两种文化的基因里本身就有着深刻的渊源。
反观历史,从汉末时期的文化状态来看,儒学的礼乐秩序,君臣父子等思想已经广泛接受。道家思想中,神仙方术与朴素天人观的结合已经初见规模。再往前追溯一下历史,国家经历了春秋战国的文化大融合,秦王朝的文化大一统,具备了思想快速传播的可能性。
赵兴朋谈大设计系列之《国学的大生命 · 神》(上篇)
从三条文化脉络的主张来看 , 儒家以守中用道,行教化之德为务;道家以怔道修身、性命和道为主流;佛家则主张人心即道法,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本性自足。从三者对外的显象来看,一个注重世间,一个注重人身,一个注重人心。但深究其内核,法理都是一致的。佛教传到中国,能够兴盛流传下来,甚至能让佛学的法脉都转移到中国,以至于当下的印度佛学都得来中国求得本识的反流,这说明,中华这片文化土壤的环境完美适应了佛教的生长,也可以说佛教思想天然地就应该是这片土壤应该长出来的思想,是同气相求的阴阳共生关系。
这三脉思想天然的融合,形成了中华学问的根基,虽然很长一段时间彼此都分门别派,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一种学问里,经过千百年的交融,已经是彼此互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更何况,三种学问的源头都是天人一元的认识,只是参观的视角各异,用途稍有差别而已。
下面对三脉思想的渊源简要做些叙述。
佛
先说佛。我们从佛教的一部经典开始讲,这部经典叫作《金刚经》。《金刚经》是佛的弟子记录佛生平教诲的一篇,就像《论语》一样。佛一辈子没有自己的文字著作,平生坚持弟子们有问题发问我就解释,没有发问,便不作答。说到这里,孔夫子和佛确实有太多的相似之处,生的时代差不多,时代的文化环境和政治环境也相似。都处在文化庞杂繁缛、政治纷乱不堪的年代。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正春秋,以传道统,鼎定中华文化精神。释迦牟尼也是说正法,摒斥各种歪理邪说,澄清道理。
![赵兴朋谈大设计系列之《国学的大生命 · 神》(上篇) 赵兴朋谈大设计系列之《国学的大生命 · 神》(上篇)]()
释迦摩尼 佛
在内容上,《金刚经》所阐述的是让人回归内心,回归本性自足的圆满状态,这个状态也是金刚般若境界。佛学里的好多词汇是非常有能量的,这得归功于鸠摩罗什的功劳,当然也得归功于中国文字的深厚生命力和表现力。金刚般若有 5 种表现,其中一种就是文字般若,“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鸠摩罗什没有按照意思直接翻译,而是让人去意会,虽然是智慧的意思,然而不是一般的智慧,这种领悟就因人的境界而感应各有差异了。
《金刚经》里有一句话,让这部宗教经典的境界意境超乎宗教和学问之上,即“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讲的是任何人修的道都一样,得了道都一样,只是有些外在相的表现不一样而已。
我们从人类文明的存在层面来看佛教,在佛还在世的时代,并未把自己的学问定义为宗教,所言传教育的首先是道理识别,然后是修行的方法。
纵览历史,之所很多大成就者之法脉被宗教化的原因,我认为有三个大同的地方。第一,大德之言论都近乎道,信息层级较高,旁人、后人都难以完全明悟其中的道理,故在内心对这些认识有了第一层的神秘感;第二,传道者,或者思想的信奉者多有些执着心念,妄图让更多的人参信自己认同的道理,故在传达信息的时候多会有些玄虚成分;第三,大德贤者之思想因其和道,客观地来看,这些认识也是道的表现,有着完整的能量秩序,不免在历史中有些常人难以理解的现象被过分解读。总之圣贤因为得道而能看简单世界,世人因为不知“道”而把世界看得复杂。
我们还是说回佛学。
佛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奇妙无比。佛从贵族家庭出身,到修行再到悟道、传道,80 岁而殁。虽然其思想也在印度广为流传,但事实上,佛学在中国的根基和广植程度远远要大于在印度的影响力。中国的文字能量也让佛学在这片土壤上具有了格外的魅力。有句唐诗这样写:“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传达的便是不道破的佛陀境界。总之,佛学虽然是外来的学问,但在基因里,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匹配度,又经过了长时间的融合,使得佛学已经成为中国学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去世以后,佛教日益分化,不同的弟子所言传的各有差异,从学说大义上分了大乘、小乘、显和密。教义上,彼此之间有所偏异。大乘觉得小乘不是救世真法,小乘觉得大乘不能修真圆满,显觉得密近魔,密觉得显不是修行法门。佛陀在世几十年,致力于立正统大道,摒除庞杂诸论,为世间留真法,但去世后,所留言论却又被人各自理解、各自立门派了。历史上的事情,大抵也都是这个道理,每个新事物的创始者,在当代未必能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但在后世,却会被不少人假以名声,而自立学问。佛学的本意讲真正的大学问只有一个,但修求的途径有很多。佛学的最终修炼境界也告诉我们了,达到本来就有的圆满。至于不同的教义和宗派,在我看来也只是方法和途径上的不一样,在本义上不起分别。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南传一脉以小乘为主,北传佛教以大乘为主,也有地方重小乘。自魏晋慧远大师创立净土宗开始,佛教在中国的各种宗派如雨后春笋般,在后续千百年陆续显现。净土宗骨子里就深深地植入了中国本土学问的基因,因为慧远法师本人就精通易、老、庄三玄之学,同时还习练道家的神仙方术。因此佛学在慧远法师身上的作用,正如佛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反应是一样的,是完美的有机融合。
后续的中国佛教宗派大概有十宗,如下:净土宗、律宗、天台宗、成实宗、三论宗、俱舍宗、禅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各派分别依据包容佛祖的经典而成一家之说。也可以说,以上不同宗派的创始者从哪处悟道的,就依哪些经典为宗派依据。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禅宗就以《金刚经》和《楞伽经》为本宗经典,主张顿悟,明心见性,不着有形有象有色之教诲。还是那句话,道只有一个,求道方法各有不同而已。
![赵兴朋谈大设计系列之《国学的大生命 · 神》(上篇) 赵兴朋谈大设计系列之《国学的大生命 · 神》(上篇)]()
中国禅宗传承图
说起佛教经典遗留至今的有很多,普通人所读到的只是众多佛学典籍中极少的一部分。佛去世后,其弟子先后两次大集结,所谓的集结就是大家坐在一起把佛生平的事情互相说一说,记录一下,然后再印证、评定,最后记录下来。总的来讲,佛学经典分三大内容板块,分别是经、律、论,称为三藏,也有时把杂集和梵咒加在一起称为五藏。佛学的经典大藏经过两次大学问家的集结,其内容之博大已经远不是简单的一家之言了,而是一部涵盖世间学问的论著全书。尤其是涵盖了印度地区以佛学为核心要旨的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术体系。
虽说佛教在中国根基深厚,并且融汇一体,但观近现代中国,民国前后尚有一批前辈不遗余力地以时代之新方法传扬佛学之道统,致力于普世化民。现代的几十年里,世间的佛学传播就显得力薄了。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于世间人心的偏倚所致。过多地执着于外物的追求了,任何学问、教派也都成了追求外物的工具,而不是修身的法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