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是神志经过“知”“智”“意”,形成的具体念识的过程,是连接行为的中间环节。所谓念力,则是一切行为之先见执行力,毅力的前提与基础。文字和语言是国学生命“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择选两篇对语言以及汉字的思考文章,简单讲一下“念”层面的认识。
国学的大生命 · 念
语言的思考
语言是生命体之间相互通融的表现,语言本身也是一种生命存在。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语言生命基于对道的认识深度和沟通途径以及区域风物不一样而各有差异。语言,是随着世间的生命形成之后,在更高层次的大生命中,能量相互融通的产物。慢慢地语言也成为独立的生命体,主动的神化,进化。佛家有一种般若叫文字般若,其实说的就是文字语言的能量之大,已经成为一种可以独立存在传播的智慧。
“
人类社会的语言形成与发展受 4 条路径的影响。一条是人与自然直接感通的路径;另一条是外感识别的路径;第三条是人与人之间语言载体的共识;第四条是语言载体本身的生命秩序。
”
在人思维的判断层面,需要有具体的语言载体,将灵感具体化之后,才能对事物进行判断,从而产生意念行为。在人与人的沟通层面,也需要为个人的思维认识,寻找一个现象载体,同时还需要这个现象载体能够形成彼此之间意识的共识的时候,信息才能有效传递信息。
随着人类通化自然的思维的发展,语言也慢慢进化成高级的生命了。世上本没有语言,世上也本已有语言,为什么这么说呢?说世上本没有语言,是说被人所发明出来的日久形成的这些语言世上本来是没有的。世上本有语言是说,世上本就有生命和生命之间沟通的需求。这个需求是源于什么?用《易经》里边的一句话,这就叫讲同气相求,生命和生命之间总有一些共振,而这些共振之间的沟通方式是人用了一些彼此之间约定俗成的载体或是声音,或是文字,或是动作,或是形态,或是彼此认同其他的外在可以感知到的媒介来传递了中间的这个信息。信息传达的过程就是生命能量沟通的过程,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其实就是生命之间的共振,沟通好的人生命共振频率就高。反过来讲,生命的频率共振程度高的人,语言的沟通自然会有相应深度。
这里之所以要从语言的层面映射大设计,其实是在讲,大设计最终也是在传递生命信息。我们对语言的深度思考,包括语言形成的过程的思考,可以反观到我们对大设计的认识,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设计行为。
语言的源头是意识,意识的源头有两种:一种是人对外界的感;另一种是对内的悟,我们可以把这悟理解成为是灵感,它是在某一个时空环境当中人对自然,宇宙信息的直接获取。灵感可能只在一念之间的信息量远比外界感的长时间信息量大得多。一念之间便可能通悟了全宇宙的信息,然而这些信息能量,便没有什么现成的语言载体可以传递了。
当人有了这些感和悟之后,就需要把这些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秩序整理出来,然后再用一定的载体,媒介传导出去,语言就是在这个传导过程之中形成的。我们所讲的文字形象,构词手法,语法,言辞声音的韵律,都是属于语言的生命秩序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们从微观语言和宏观语言两个层面来参详一下语言现象。
微观语言
首先是微观语言,也就是人的语言。人是大自然的最高层次的造化,人的意识秩序是大自然最高秩序的体现,也就是道的体现。只是很多意识本来的秩序受表达载体的束缚,而让绝大部分人在表达之前被表达了。
同样面对悟通自然,感通自然,表达自然的任务,一部分人依赖感通多一些,另一部分人则依赖悟通多一些。感通多的人善用识别、观察、对外物的认识,应用之能力渐成功效。悟通的人则善反查自省,对自然形而上的抽象规则渐渐通透。前一种人便衍化成外向性格主导下的西方科学式思维,后一种人便衍化成内向性格主导下的东方道学式思维。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两大语言逻辑。西方语言文字里把表达的核心放在前边,然后再反过来对核心信息进行描述和形容。东方的语言文字里习惯性地核心信息后置。
举个例子来讲,同样描述天气,英语说“What a nice day today”,汉语则是“今天是个好天气”。
所有的人类语言表达的过程都是对外界感与悟形容的过程。一方面来形容人们感知到的外物,一方面来形容自己抽象的感受和感念。所以,从按词汇类别来讲,所有文明历史长的语言中形容词的数量都是最多的。汉字尤其如此。客观地讲汉字的词汇是不用西方的分词方式来划分的,比如名词、形容词、副词等,在汉字的历史中未曾这么划分过。往往一个词都有多重的使用方式。比如中字,可以是方位“中”的名词,也可以是“中庸”的形容词,用度不同,性质有异。
从语言的发展衍化过程来看。最早的时候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只是对一个或几个词汇的约定俗成的描述。比如,大家都认定石头,给它取一个名称,载之以一个声音或者一个图像,彼此认同之后,这个图像就在小团体里传播开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套对外物的识别的声音形象初级系统。慢慢地,在这个初级系统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沟通一些更深层次对外物的感知以及对自我的认识,这就出现了表达意识层面的抽象词汇。再经过一段时间,人们对外界的感知和自己的感悟的意念越来越复杂,开始产生联通语言自身秩序的逻辑,也就是语言的连接法则。小团体的语言随着团体影响力的扩大而被传播出去。
我们反察语言形成的过程,都有一个基本流程规律。
基本流程规律
首先是名词,名词是对物体的形容,然后是形容词,形容词是对名词的形容,是对意识的更精准表达,然后是动词,动词是对动作的形容。然后是副词是对动词的形容,是对动作的更精准表达。然后是连接各个词汇之间的连接词、语气词,等。语言的发展史随着人们意识的进化发展而发展的。
人的意识就是一个从对外界的简单感知到对内心的感知到对本性的感知的一个过程。语言也是顺延此过程在发展,首先是对外物的感知,然后是对外物意识的感知,然后是对意识抽象的感知,然后再慢慢发展到对自己的灵感层面,自己直感的抽象感念的表达。从生命层面理解,语言它也是进化的过程,从低级的现象表达物质构成,到高级的秩序,到多层次的秩序,语言也是在进步的。
举个例子,这就好像是乐高玩具,以前的语言就像是很粗大的乐高玩具,它在描绘一个东西的时候,拼出来都是粗枝大叶,不够精细。随着语言的发展,慢慢地语言的单位尺度变得越来越小,对意识形容能力变得越来越强。
语言再往后发展,每一个词汇的信息量会变得越来越大,甚至语言的载体从声音从图像向无形的波去进化去发展。当一个念想被组织成为已有的语言,然后再去组织语言的秩序,再选择用什么样的语态、语境表达的时候,意念本来的信息量损害就非常大,估计连万分之一都没有了。语言日后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向着载体简单化,语言秩序更加符合意识的原有秩序的方向发展,同时语言单位的信息的承载量会变得越来越大。可能再过若干年,几个简单的词汇就会传导出很深刻的物理定律,比如说相对论。我们用几个词让人和人之间就能达到意识之间的共振,所以,语言进化的过程也是基于社会人的意识的进化,随之而产生的一个映象。
再具体一点剖析语言传递的过程,从一个意识的产生到这句话说出来,它需要经历多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对语言信息最终的表达效果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首先最重要的一个是意识来源,意识是否明确,决定了信息先天能量。然后是意识当中的词汇储存数量,是不是能够准确地描述意识的本来意思。再是选择表达的秩序、方法,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人和人之间都有自己对信息接收的不同法门。选择一个更加合理的信息传递逻辑,对信息传递成果可能是质的影响。
再一个,就是语言的声音载体,比如一个具有非常迷人雄厚的声音表达一句话和一个尖锐刻薄的声音表达一句话,产生的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载体自身的韵律和节奏不符合了语言本身的秩序,跟它不合调子了,那传递的效率就会倍减。
总之,语言是意识的一个表达的载体,越是精细的意识,越是接近于道的意识,越是没有与社会约定俗成的意识,越难找到相应的语言词汇去描述,也越难把这种意识描绘精准。
纵观中国文字的进化历史,东方先贤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尽量会少用一些文字,不讲究把它描述得竭尽,而是要留足了给人自我感悟空间。五四运动之后就倡导人们要用白话文,不主张模棱两可的表达。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持一个比较中立的态度的。我并不认为白话文在某些程度上占有优势,为什么这样讲?古人在描述一个事情的时候,它用的文字虽然少,但是讲求的是意境和本来意识的直接传达,每一个字的信息承载量都非常大,给人去思考的空间也很大。当然受限于受众的文化水平,对大部分人来讲便是可能会不知所云。当今的白话文把某些意象都具化了,具体化的东西反而更容易产生偏颇,给人思考的空间就比较小。
举个例子来讲,我们读一个小说,会被小说描述的情景吸引,觉得这个小说写得非常好。一旦拍成电影,大部分畅销小说电影都满足不了忠实小说粉丝的需求。为什么?因为人们在读小说的时候是凭着自己的最美好想象组织情境。一旦拍成电影就变成了导演的现象了,真正能给读者留有的思考空间就没有了。首先是导演的水平未必比观众的想象要高明,然后观众之现象各有偏好,同时导演的想象与表达之间也未必通顺,这几层障碍下来,翻拍成电影的小说便把人们的美好回忆也毁掉了。所以当代文字相对古代文字在意识的直接表达这个层面来讲我们不能说它进步了,反而是退步了。
同时,以此也分略出东西方语言的差异来。西方语言竭尽地对意识进行准确表达,而东方则主张传神以自悟。缘由便是这文化的根脉所致。
宏观语言
我们再思考一下宏观的语言,也就是信息传达。
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做展览展示设计,我们便以展览展示的信息传达为例子,来思考一下宏观的语言传达现象。
展览展示本身是一个信息传达的过程,观众从进入展厅到走出去,整个过程都是在与这个展厅进行信息的交互。展览展示目的就是把有效信息传递到观众脑子当中,让观众成为一个有效信息的接受者、传播者。所以做展览展示设计,首先是对信息的核心有效信息进行梳理,然后是对信息的表达秩序,节奏进行设计,其次才是对设计的载体,以及美学表现进行设计。
所以,在做大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体现信息的全息性、层次性和逻辑性。所谓的全息性,就是任何一个部位都能体现出核心有效信息。所谓的层次性,指的是对信息进行分层处理,最有效表达的核心信息,辅助核心信息的二级信息,以及提升好感度的三级信息等。信息的逻辑性,指信息表达的先后顺序,设计好信息传达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才能更好地有效地传达信息。
很长一段时间,展览展示公司做的设计只是把一本书撕下来贴墙上了而已。因为并没有把信息筛选出来,进行系统的秩序梳理。一个好的展厅即便来参观展览的人目的不是为了来看这个展览的,从展厅中仓促走过,也能感知到展厅要传达的核心信息。一个不好的展厅即便是游客做好了非常充分的浏览准备,从头到尾把所有信息都读完,意识里也是迷迷糊糊的一团糨糊。个体对信息的传达与接收行为,是有度量的,一定时间内超过一定程度的信息量,信息接受者便只能接受到信息的核要所在。所以对信息的梳理工作便是高于美学表达的设计工作了。
再往细一点来讲,每一个展示载体也要讲究信息的全息性,层次性和传递的逻辑性。比如说,一张展板,这张展板让人看到第一眼传递什么信息,浅阅读传递什么信息,深阅读传递什么信息,这也是信息的系统性问题。所以,信息系统性不仅仅是在展示信息传达的高层会用到,在中层、在具体的实践层都应遵循。
总而言之,语言是生命之间沟通的客观现象,也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生命现象。反观语言生命的发展,我们得知语言随着人与自然的感悟而进化,同时语言规则的形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感悟来源和意识表达。语言本身发展的过程,并不完全是向着好的方向在发展。我们在追求意识的准确表达时,却忽略了意识的本来意思表达,使得意识传递发生断裂、变异。高层次的信息传达层面看语言,信息传达本身就是生命传递的过程,信息传达一定要讲究全息性、层次性和逻辑性,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生命体系。从这个层面来理解语言传达对大设计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