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人体生命系统,在小循环层面,大可概括 10 个层次,分别是神、智、知、意、感、念、情、欲、行、体,其实还有第 11 个层次,就是“本我”,将留在最后作解释。在生命系统的大循环层面还包括:性(先天之德),命(先天之道),运(人与后天时空关系),场(人与环境关系),亲(人伦关系),礼(人人关系),物(人物关系),等。这一篇着重讲小循环的 10 个层次。
第六个层次:念
第六个是念,念是意识层面与外界联系的媒介。刚刚讲到,神、智和知的结果产生了意,这个意是对灵感的第一层解读,但是不确切,只是一个生命信息的直观意向。这个意向是需要捕捉和进一步寻找后天词汇来传达的,念便是这类工作。一个人的念力决定了他对灵感的捕捉能力。大部分人在灵感接受层面大同小异,只有少部分先天条件特别好的人的灵感能够接收到大时代中更洁净精微的信号。但在念力层面,人们的能力就千差万别了,以致使每个人的灵感捕捉能力有大的差异,继而分列出学习能力的高低,最终促成了不同的命运。念力一定程度上是精神的注意力、凝聚力的表现。大部分精神活动中,念力是起到主导作用的,是精神活动能量的引导,是灵感联通外界的核心枢纽。
第七个层次:情
第七个是情。宏观来看,情是生命个体与外部生命发生共鸣之后的能量堆积。我们看良辰美景、才子佳、诗书达意,与之共鸣而使本心偏倚。这个因共鸣而使本心偏倚的便是情。情普遍存在于生命现象之中,不仅人有情,牲畜乃至于植物都有与外界共鸣的客观现象。情的能量可以作用于生命的各个层级,以上我们所说的,神、智、知、意、感、念,都会受到不同层次情的影响,这与发生共鸣的情的层级有关系。所以在佛家看来,情是人澄明本心的一大障碍,需保持如如不动的本心,方能得道。事实上,只要生在天地间,与外界生命沟通的行为便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持一颗通化神明的本心,能类万物之情便好。
第八个层次:欲
第八个是欲。如功名欲、性欲、食欲等,有些欲望是先天大生命使然,有些欲望是时代潜意识使然,有些则是个人偏好使然。再往细致里探究,所有我们的行为都在动念之后随之产生了欲,欲与念结合才生了对所有行为的执着心,行为才会被实施。欲的根由,是植于人的生命的另一个生命。这个生命的缘由能量,一部分来自于先天的大生命,比如性欲、食欲,一部分来自于后天的神志意识的作用,比如行为欲。不论来自于哪里,欲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都有可能在层次上超越个体人的神明之德的层次。一旦人的欲超越了生命之德的层次,这个人便被欲控制了,也可以说是着了心魔了。佛家讲的善护念,主要护的便是不被欲所制。当然,客观来讲,世界没有欲便没有了流通,也便没有了生命现象。人的修行只是尽量把欲层面生命层级控制在神明之德的层级之下,不被欲所驱使而已。“随心所欲”说的便是这个境界了。圣人也有欲,只是和道大同的大欲,也可理解为天地循往之欲便是圣人之欲。
第九个层次:行
第九个是行,指人的行为。以上 8 个精神活动层次,神志提领,智、知、感、念相互通化,情与之勾和,最后通过欲作用到行为上。人的每一个行为,不论尺度大小,劲道强弱,都是 8 个精神层次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人的行为举止,能够反映这个人的全息生命状态,包括生命层次,以及各层次的主次秩序,人的境界也随之可见高低。通过观察一个人动作行为的收、放、开、合、尺度、速度,以及面临急事的反应,面临欲望的反应,欣赏艺术品的反应等,可以大概知道一个人的境界,以及各个精神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乃至于生命大概状态和轨迹。行之所致,使成了各类文明成果。
第十个层次:体
第十个是体,就是我们的身体。这个生命的载体,道家称为道体,认为是个大宝贝;佛家称为臭皮囊,认为是一团可弃可抛的物件。我们中和地看待这个身体。道家之所以推崇,是因为道家看到了生命之体来得不容易,是天地造化的结果,有了这个道体,我们便可以之为媒介而修道,怔悟心性;佛家之所以不重身体,是要凸显精神修养的重要性,顿悟怔道,心中自然有了天地宇宙道理,不需要往身体上修求。客观的来看这个身体,是自然宇宙造化的成果。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五脏六腑,等等,都是宇宙本来秩序的运化体现。人的一切精神活动,一旦有所偏颇就会作用在相应身体秩序上,让相应的部分有问题;反之身体相应秩序错乱也会影响人的神志秩序。当然,也有些时候个体的问题是先天的秩序错乱所导致的,这就是佛家所讲的业的作用力。所以,这个体,是生命状态的最终载体和最终表现。中国先贤讲“相由心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观体之相,也可察识个体人的生命境界及状态。
本我
说了以上 10 个人体大生命的组成层次,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层次没有讲,这个层次我们往往体察不到,但它才是一切生命现象的源头。这个层次就是本我,是中,是生命的参照系原点。这个层次本身没有任何能量,就像龙卷风的中心一样,但如果没有这个层次,人的生命就与外界不会发生任何关系,不会产生任何信息的差值,也不会形成任何神志、意识、欲念、行为。总之,没有本我的参照,一切神、智、知、意、念、行的活动都将不复存在。这个本我便是佛家讲的“菩提本无树”的那个境界了。再看看生命的能量来源。一个是先天能量,先天能量一部分来源于生命的因果,一部分源于母体的孕育,还有一部分源于睡眠;另一个是后天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呼吸、饮食等。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生命最重要的事情是睡眠,睡眠回归的“中”的状态,越贴近于道,生命的秩序就越正确;否则秩序就会错乱,病从而生之。此外,所有以上生命组成层次的活动,都会反作用于这个本我,影响本我的中的状态,这里就有了修行的人与普通人的差别。修行的人是通过生命活动的观照来回归中,所以外界信息事物虽杂,仍知守住本心,而普通人是受这些信息的困扰、牵扯,让自己的心越来越不中。慢慢地,睡眠也不能让本我和道归中,人心就逐渐偏得厉害,外边遇到的事情秩序渐渐偏颇,身体秩序也不对了。所以生命之真正能量是和道之秩序。呼吸,饮食的根由诉求也是通过与外生命信息的交互而回归生命本体的秩序。所以食而成欲者已经失去了饮食的根本意义了。
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大学问体系参照人的生命体系展开来相互对应一下,这样一方面是便于归类理解;另一方面我们需认识到,中国的学问确实就是天地造化的大生命,与人的生命有着天然的同气联系,是一脉相承、感通道理的。
在神的层面,对应儒、释、道的精神要义;在智的层面,对应以八卦为基础的宇宙模型,包括阴阳、五行、干支、奇门、风水等;在知的层面,对应史记文献、圣人认知;在念的层面,对应语言文辞;在情的层面,对应诗词歌赋;在欲的层面,对应各大家对道理人心的大欲,也就是达道的路径主张;在行的层面,对应术物之道,如建筑;在感的层面,对应外感,如节气,环境等;在体的层面,对应人体的认识,如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