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大设计师
中国对设计的认识与西方本就是不一样的。只是随着西方经济的强大,为西学做了个背书,东渐以来,很多内容被不假判断筛选地接受了。以至于,西学来中国并没有对原有的学问有好的融合和衍续。
西方对设计的认识,是分门别类的,基于外物对人的生存需求的营造行为。东方对设计的认识,是没有门类的,是天、人、物大生命的造化行为。
大设计师既要有东方一元的世界观认识,也得掌握西学分门别类的设计手法,统筹应用,才能适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以上多篇基本把大设计师的模型构建起来了,这一篇以总结归纳为要。
总的来讲,大设计师模型由四个维度构成,第一个维度是心性维度,主意心性与自然道统的一体连带关系;第二个维度是心态维度,主意本我识别的明悟功课;第三个维度是思维维度,主意具体思维方法;第四个维度是心象维度,主意表达传递的功课。
简述之如下。
心性维度,以道性的培养为绝对标准。
心性近道的程度决定了大设计的高度,也决定了设计物的生命力。宇宙造化的本心即道,造化及至人而造乎极,使人的生命近道。大设计师的生命本心近道才能造化近道的生命。
《道德经》所言,“道可道,非常道。”所能言语的事物,不是道的本体。因为道是一切事物所支使,明明自德之本来。
人所能表达皆有语言载体,语言的载体本身有秩序,这个秩序用以描述意识本体的秩序,实则是下位能量秩序表达上位能量秩序的行为,从此信息量就开始衰减,秩序发生一些小的错乱。而意识又是源于人的上位感念神志,感念神志又是基于人的生命本有秩序,本有的生命秩序又在一定程度上与道不和。即便生命的秩序非常和道,通过一层层表达,本来秩序也偏差得大了。
总之,道性是先天因果积累叠加的过程,每个人的先天禀赋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每个人道性的根源都无差别,只是被一些先天因果阻碍了而已,通过后天的教化、修行,都是可以明心见性的。
禅宗在传教的时候有一条规则,叫“不着文字”,讲究顿悟。所以不着文字,便是因为言传和文传都着了相。一旦道的东西着了相,它传递起来就不真了。禅宗讲究通过旁通引导,让人与道念直接慧和,至于顿悟。所谓得道者,便是自我意识和了道体本识,这就像人骑自行车一样,从会骑和不会骑之间就是那一念,顿悟了,便知道的,境界也就在那里。当然,和道之顿悟,稍有一蹴而就的,顿悟也是分境界层次的。顿悟得大道者少之又少。
心态维度,要有两种心态,一个是空心,一个是本来心。
空心要求设计师破一切障碍看待事物,不被知识障碍,时空障碍,认识障碍,思维习惯障碍所局限,更不被一些具体前置条件所局限,比如甲方需求,专家观点之类。
再一个层面理解空心,也是一种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就是不形成思维习惯的思维习惯,时刻保持谦卑的思维习惯。大部分人都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和知识结构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固有思维习惯。但这个固有思维习惯如果不突破的话,就会让人对习惯以外的事物变得不敏感,而对习惯以内的事物过分执着,以至于做判断缺乏澄明真切。
比如,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很多从偏远山区来的同学。经过一两年的时间,他们非常快地接触,并接受了很多时尚的信息。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都变得很时尚。之所以如此快速而深刻地接受时尚信息,是因为在他们的认识里,这些时尚信息是好的。一旦心性不中和,装下过分执着的好物时,空心就没有了。也类同目前我们国家的另一个现象,很多突然有钱的人家,盲目地购买奢侈品。当然这种行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品牌的质量、美学、品味着实是好的,但更多时候这些盲目购买行为并未考虑产品背后的美学品味,也更不是基于自身品味的审慎筛选,搭配。盲目地炫耀本身冲去了一切的理智自有。
一颗空心对设计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佛家所讲的不着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只有做到不着相,不起分别心,自然而然,周边的所有东西都会为我所用。执着地看到某个东西好,以这个好的东西为一个目标去追求,这样的心就不平和,就不是空心。
第二个心态是本来心。本来心是建立与道同频的沟通,以道为绝对参照系的心态。本来心是与自然本心通化和鸣的那颗心,是一切灵感的源头。
人一睁开眼睛就变成了瞎子。为什么这样说?当你睁开眼睛的时候,你周围的物象都具体化了,即便你在非常浩渺的大海、非常宽阔的草原,你放眼望去也不过是十几公里、几十公里的距离。如果回归内心秩序,你就拥有了全宇宙。闭上眼睛,回归秩序的思维方式,有利于设计师找到本我,参省宇宙规律,接收灵感信息,不受原有思维方式的束缚。
思维维度,简单总结大设计三种思维。三种思维维度是指导设计的具体思维方法。分别是战略思维,系统思维,美学思维。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的几个认识。1. 以道统为绝对参照,破除一切认识障碍,执着心;2. 世上所有一切事物皆有相对参照,立足国际、历史的高度看问题。
第二,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的几个认识。1. 系统是生命之基础;2. 系统具有相对性完整性的特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3. 系统具有一切生命具有的逻辑性和联系性。
第三,美学思维
所谓美学思维,直观一点来讲,就是生命与道本体生命,以及诸类生命之间的和鸣感知力与表达力的综合思维。感知力由两个层面组成,第一个层面是对抽象美的感知能力,如诗、词、韵律、气场,等;另一个是对有形象外物的美的感知能力,如书法、绘画、山水自然美景,等。
一个合格的设计师要有一颗近道敏感的心,有能感受外界的不同层次生命美的能力。美的事物并非所有人都可感知到,也并非感知到美都可表达准确。有些高层次、高纬度的生命秩序普通人是感受不到的。这正是道德经里讲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道理。比如一年四季的秩序循环,大部分人活在其中却体会不到韵律的周流。同时,大部分人所感知到的美是难以准确传递出来的。真正的美学思维是通透贯穿意识、外物、造化的顶层大设计思维。
最后一个维度是心象维度。
心象维度,是从顶层灵感到战略、系统、美学,到表达的转化。这个维度与前三个维度既相互联系又独立存在。
心象维度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由象到心,由心到象;第二个境界由心到象,由象到象;第三个境界再回到由象到心,由心到象。
第一个境界,人通过物象感知,学习,而后临摹表达;
第二个境界,人由心发出感念,表达物象,通过表达的物象再反馈提炼,再次加入自我认识的表达;
第三个境界,通过对外象的高层次感知,心性感通道理,物象与心,心与道天成浑化,所表达并非所感知物象,却高出所见物象的层次境界。
这三个境界,就是普通人、设计师和设计大师的区别了。
——赵兴朋
2015年9月12日-书于北京一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