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生命的欲,是大欲,与道和同,而不是一己私欲。古人讲无欲则刚,实际欲是恒在的,没有了欲,生命就没有了,欲是生命能量驱动的前提条件。
然而欲有格局境界的分别,生身利己的私欲,让人心难以中正,而和道的大欲却是大同世界的必然要求。各大成圣贤对社会终极形态的论说,对人心道理的期望,便是国学生命大欲的表现了。
纵观历史,不论哪一位贤者对社会,人心的期望都是一个和道大同的状态,所谋求的都是天人一体的大设计。在这个终极状态中有 6 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道,人心,人身,人伦,外物,自然。这 6 个层次达到和合至善的境界,则大同而至。不同圣贤对达到大同的路径各自见地,修为的方法也各异,然而道法根本上没有异见。所谓道法大同,殊途同归。以下择选几个先贤的见解分略之。
孔子的礼乐君臣
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一位导师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他便是孔夫子。很多当代的中国人不理解,说孔子既没有封邦建国,也没有征战沙场,凭什么给他这么高的社会地位。这种认知和言论我听过很多次了,这说明一个问题,中国人在当下对本国的文化土壤和本来的文化基因太不了解。孔子处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重塑的历史时期,各个国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制度、民风民俗。每个国家都在探索着真正符合历史大道、自然规律的立国之本和养民法则。在这个时候,孔子是以一颗中和之心提出来的礼乐制度,通过感召天地造化,拟定了一套符合当时社会生态的大生命秩序。君臣父子、礼义廉耻,听起来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实际上是重构了一个社会关系,如果能把君臣父子、礼义廉耻弄清楚,这个社会就符合了天道,符合了自然之道,也符合了人心。
孔子生平最大的贡献就是奠定了中国的礼乐基础。所谓礼,就是形而上的内在秩序,所谓乐,就是形式下的外在秩序。这礼乐基础可以让一个国家从内在纲常,伦理到外在器物形状都符合天道,奠定了中华民族天人一元的文化基因。
史书上记载,孔子当年曾经因为两个国家在进行外交的时候,所放的音乐不和礼制而极为不悦。很多人不理解,其实从孔子的认识当中,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一定要和天道、和礼仪,如果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所放的音乐都不和天道、不和礼的话,就别指望民众之间的交往能和天道,和礼仪。
所以,孔子说所有礼乐的事情都无小事,都是大事情。所谓的圣贤就是真正以一颗中和之心明晰洞察世界的大需求、大方向,而这个大需求和大方向往往就是普通人的心智所不能明晰洞察的。如老子说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道理。
中国的大设计思维自古有之,孔子就是一位大设计的践行者。他设计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基因,设计了当时的社会生态,他设计的这个设计作品让中华民族的子孙在其中绵延生息,但是还觉察不到它的伟大之处,这才是真正的大设计。
从大同六要素的层面来看孔子的大设计法门,是以和道为最终目标,以教化人心中正庸和、鼎立人伦、外物符合礼乐制度为实践目标,这几个方面切入的。
老子的无为
相对于孔子,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并非不作为,我认为的无为大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老子所作为是从道的层面的教化、引导,常人无从感知到。正如老子讲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道理。
第二层意思,老子讲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只要生态格局鼎立好,生态内的生命秩序自然会形成。也如中庸里讲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道理。
总之,老子致于大同的方式是从道的层面直接切入,为无为之大为,而其他层次的细索,只要道层面和合了,自然也就和合了。
庄子的逍遥
庄子的逍遥实则是内圣外王。内心抱道和养,外在自然富足,与老子的精神一脉传承。
只是与老子相比较,庄子更加顽皮一些,《庄子》三十三篇多是玩世的态度来解释人间疾苦,可谓是局外神仙了。
所以在大同六要素中,我认为庄子更像是道外人士,真正的局外观自在,内心透亮通彻,则外物无一累加的洒脱逍遥。而大同不大同的也与之追求毫无关系。内心通明自然得道,得道便是人生归宿。
其言辞有几句颇有感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实悟如切。
墨子的兼爱
墨子与庄子相比却又是个极认真的人。当时代有两门学派被称为显学,一门是儒学,另一门便是墨学。流传下来有个成语叫默守成规,说的便是这墨家了。
墨翟其人,根本上是个儒者,秉承了道统思想,这一点与其他圣贤没有差异。只是在道统思想之下,墨翟是唯一一个道法,人心、人身、人伦、外物、自然通全观照的人。
墨翟的法统规矩相当严格,对道的坚守很是严谨。同时又有一套复杂而逻辑性极强的学术体系。可以说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鼻祖之一了。
墨子的主张,国之征伐,儒之礼乐外貌,皆是不实在的,也是徒耗资料的。人人相爱,克勤克俭,通过明德明物以怔道才是大同世界的真正路径。
葛洪的见素抱朴
“见素抱朴”本是老子语,意思是身心内外都纯然素朴的意思,葛洪以此为根脉研究身体内外修炼的法门,是从人身层面怔道的典范了。历史对葛洪的解读怕是多有不足的,其所著的《抱朴子》对内外丹的修炼与自然道法的关系阐述层面可谓旷古唯一。
在葛洪看来,身体之元基只有和道了,心智才能和道,外在的事物也会随之和谐了。也算是唯物思想的一类了。
董仲舒的太上感应
董仲舒是真正让儒学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人。一方面是因为身居高位;另一方面确实是对孔子的认识进行了更加系统的应用设计。
从天人关系,到人伦关系,到人物关系,到君臣关系,董仲舒提出了基于道元一统的完整理论生态。让儒学的道法礼乐切实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各个方面。
太上感应算是董仲舒对儒学核心要义——生命一元论深度理解的表现。所谓天上感应,视人、物、天理为一体,人所行为不合礼法则天有感应,天道循化人亦有感应,天地人物息息相关。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本身的说法便不如孔子一般温良,听起来就不中正了。
其实际的意思,也是格除内心的不中正,以回归道统,与道和合。天理便是道统,人欲便是对外物的偏心偏念。但天理之大,其需要循化往复,也都是有欲的,只不过天地循化的欲是大欲。灭人欲也只能灭除人心所动念之小欲,而道源的大欲,便是道的本体了、灭除不了的。
所以,朱熹的大同世界便是从人心中正和道切入的了。
王阳明的致良知
王阳明的时代便不是一个中正的时代,以至于很多之前显见的道理也是要多多申说才能有同道达理者。与朱熹比较,王阳明更认为人人本心自足,致于良知而皆为圣贤。而良知也本性自有,不需灭除私欲,境界有了,私欲自然没有了。这中间与佛家的法理也是通的。良知的境界,天地人便通化和合,大同世界也就到来了。
王阳明应该算是本心即道,由心入大同的主张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