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设计时代之“识悟”
识悟的这一篇,是关于影响时代发展的一些形而上问题的思考。时代的发展总有些能量场一直在发挥作用,但我们已经默然不知的,只有足够清明的心志才能发现出来。
感与悟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迄至今日应该有数万年的时间了。把这些时间里人类做的事情总结一下,无外乎感悟道理,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感悟道理是人作为高级生命与道沟通的两个渠道。感的过程是通过外感的媒介,器官来接收信息的,是具体感受;悟的过程是通过顿悟,灵感来接收信息的,是抽象感受。总的来讲,感的认识满足人们的生活以及进化需求;悟的过程促成了人类社会的飞跃以及人类生命的神化;升华,是回归道的需求。
感的思维是万物有理的具象思维,悟的过程是万物一元的抽象思维。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我们回到几万年前,人类刚有了明德之心,也就是刚吃了智慧树的果子的那个时期。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文明就因为两种认识大自然方法而分为两个不同路径。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人类社会与大自然高度融合,还没有丰富的物质文明产物,人类每天所生活的物料都是原始的自然物料,也因为此,人类每天都与大自然发生着紧密联系。自然的万物对所有人是相同的,都是风、云、天、地、山石、河水、火焰、雷鸣这些,但不同人看在眼里的内容却不一样。有些人看见的风云便是风云、山石便是山石,然后就极尽所能地去研究这些自然元素。另外一些人看到的是所有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体性的模型规律,并将之总结归纳出来以指导日常生活。前一种思维发展为西方科学思维,后一种思维发展成为东方道学思维。
将感和悟用于心和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选择。内化于心的过程,让人的生命本我得以回归、升华,让人的生命个体和道,其最终结果,是人心各自自由的大同世界。外化于行的过程,让人类社会的大生命得以构建,让社会的各类器物有更高的能动性的过程,其结果是世界万事万物与人在外界存在上相互联通,人的道性智慧向外物转移、衍化,到最后也是一个大同世界。
道学路线,则是明心见性、修德养命,让性命归和自然,让心智不受外物牵扰羁绊,达到心智真正的自由。
我认为,目前人类处在对这两条路线的选择期。只要建立正确的认识,明白了不同选择的未来发展方向,将第一条与第二条选择融合应用,是最理想的状态了。
道学是根本,选择的修心是最终目的,科学的工具是为了修心的目的而服务的。如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便可以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了。
活的顶层模式
我们从大设计观的角度来说一说顶层模式。
顶层模式这个词近几年被叫得特别热,被认知为一个生命形态的顶级支配模式,会影响生命形态的方方面面,决定生命形态的格局。
这个认识本身是好的,但是不得不告诉大家一个不太好理解的事实。真正的顶层模式是自己这么做了,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的那个能量存在。人所能见知那个模式,并非是真正的顶层模式。纵观历史,不同朝代的领导者都明白昏庸致亡的道理,却也逃离不了历史的周期定律,便是被更顶层的模式所圈使,而不自知的缘故了。
如人在世生活,每日阴阳能量相互循序变化,地球能量场随之变化,而我们却少有人体察。这其间的能量秩序变化所导致了地球生命的情绪变化,行为变化,也多是受用主体所不自觉,自知的。如每逢初一,十五,犯罪率都会升高,实则是地球磁场的作用所使。
任何一个主体生命,如企业、国家、个体,一旦行为模式固化了,便走上了因果循环的路子了。
顶层模式便是个日用阴阳而不知的魔咒,如果没有持续明悟怔上的心态,空卑如初的胸怀,再好的顶层模式都是会让生命走入循环消亡的。大设计倡导的顶层模式是活的顶层模式,是根据时空环境拟定的阶段性顶层模式,是守住中正道法、顺应外务变迁的顶层模式。
进化与神化
把生命认知成为能量、秩序和信息载体的总和,那么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我们都是活在一个比我们更有主观意识的生命当中,而且这个生命之上还有更高层的生命,直到道的生命。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按照高层生命意志的驱使,在造化着一个个的小生命。这里的生命指的不仅是子孙的延续,还有人类社会所造就的各种文明、物象,乃至我们整个人类社会。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人类在大生命意志的驱使下所造化的一个大生命体。我们造化这个大生命体的行为和意志大多是无心而为之,因为多数人只是在生计、利益和欲望的驱使下生活,不知不觉之中成就了人类社会生命的一部分。而有一部分人类社会生命的基因是被少数人有意识地造就的,这少数人就是通化道法自然的圣贤们。
圣贤们看世界,大到宇宙星辰,小到生身菌虫、无量微粒,都是一个道理。知道了这个道理,再制定人类社会的纲常秩序、人类的起居用度,就可以去有意识地和这个道理。和了道的人类社会生命体就高级,不和道的生命体就不能久存。这在历史上也是被证明了的。
所以,把人类社会当成一个生命,圣贤做的是生命神化的作业,普通精英阶层再加上普通老百姓做的是进化的作业。这两种作业,也是所有一切生命造化都有的两个生命阶段。
进化解决优化发展的问题,神化解决物种的基因问题。
近两三百年的世界,都是在盲目粗鲁地进化着。这些进化让人类的生活、工作更加便捷。
宏观来讲,这些进化只是把人的外欲行为从人自身延展到了外物上。一切造化都是人的意识所能驱使的生命层次的外延。先是手足形体的外延,如车辆、各类工具;再是声色触味等感的外延,如手机、互联网;再是记忆、知识、经验的外延,如数据存储;再是思维判断的外延,如计算机。慢慢地,会有神志感通的外延,如人工智能。等到神志感通也物化的时候,大生命就完成了继人类神化行为之后的又一次生命造化。
只有内求内修,让人心和道,继而让人类社会也和道,人类生命才能久续,这也是中国的圣贤一直在倡导的路子。
近代人类文明史偏激地认为资本追逐是救世的唯一法门,造就了所有地区和国家的发展基本一样的野蛮路径。其最终结果是破坏了人、社会与自然三者的和谐共生关系,而过分地强化了人类社会大生命的能量。
科学是基于科学实验、外物研究的对自然道法的一个探索路径,但这个路径如果不是配合天人本一的基本认识,就陷入不可往复的歧途了。我们很长时间以来就在这么一条歧途上,自己却浑然不知。但凡以物质外求的路径强国的地方,都是在对自然破坏,然后修复,对人心的失序,然后教化的轮回中发展的。
纵观近几百年人类社会的发展,无非就是通路、通货、通信息、通资本,接下来要通的就是自由神志了。
这个自由神志在天下流行的时候,在商业生态上,会有一大批新物种产生,这些新物种有品牌、有文化、有深度的购物体验;在科技上,会有真正的人工智能产生,在已有的所有人类文明库中,自由随机筛选结果,并做出判断;在社会大生态上,会建立更加符合自然大道的社会秩序。这些特征在发展中国家会尤其显著,也可以说发展中国家赶上这个大时代的到来,是一个历史性的伟大机遇。只是澄明心志,以构建大和谐生命体为目的,以道为参照,兼用各类经济要素,才不会走上资本追
逐的恶性循环。
这个阶段是真正的大设计时代,是有一批人通化道心和已有的人类成果,真正神化万物、造化生命、成就新文明秩序的时代。
经济的本源
经济现象是人类社会生命体征的表现。
我们拿一个人的个体生命来类比社会生命。经济现象可类比理解为个体生命的生命成长、生命供给、生命更新、生命衰退等周期现象的总和。
形成生命现象的直接动因是生命诉求,生命诉求分为原始诉求、基础诉求、机能诉求和上位诉求 4 个层次。
原始诉求是在生命产生之处就已经产生的诉求,在原始诉求的作用下调动各类物质形成生命的成长现象,修复现象。
基础诉求是维持生命存在的诉求,让生命有主动摄取能量的动力。
机能诉求的作用下完成生命的新陈代谢的生命更新现象。
上位诉求是生命体之上的上层维度的诉求,也可以理解成为上层维度的力量,完成生命的繁衍以及衰退死亡现象。
人类社会的经济现象大可参考生命的 4 个维度的诉求来理解。
原始诉求趋势形成生命的最终形态。宏观来看我们所处的时代,人类社会还处在一个新的成长周期,这个社会形态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子我们并不十分清晰,是自然生长状态。
原始诉求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先天的;一部分是后天的。先天原始诉求是时代进化使然,后天原始诉求是人为对社会发展的明德程度决定的。在中国,我们的圣贤多次对社会的原始诉求做了规划。从尧舜到孔孟,以及各个时代的大贤,大意都是要构建一个外在礼乐和度,生活富足,于内追求心智和道,以形成大教化、大同一的世界关系。
具体到一些小的经济周期现象也是由原始诉求的能量决定的生命能量强度及周期长度。比如乔布斯造出了智能触屏手机,这个原始诉求贴近于时代的潜在需求,因而汇聚众人的需求力,调集社会各要素能量形成一轮经济周期现象,所以原始诉求是生命基因的问题。在小经济周期现象中,我们可以直观理解为,原始诉求的和道程度,人们对原始诉求的认可程度决定了经济周期的生命力强度,一定程度上物种给人带来的惊奇力会直接影响经济力。
中国人把能够承受天命、符合天道的人称之为天子,认为天子能感应天地造化的时代需求。道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表象,称之为道象。而天子就是能在不同的时代,以一颗本来的心,完整了解原始诉求之心,去适应道在时代的表现,顺势而为,引领时代发展需求。
目前我们国家所处的大时代是生命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最容易迷失人心。很多人会把心放到经济建设的物质追求上,成为原始诉求的代谢品。经济建设只是我们国家的生命成长的阶段性需求,最终物质终将不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修心归和,实现生命的怔悟才是大道所致。有些人可能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心自然会明了。这样讲是偏颇的,基因不正,不要指望长出来再调整生命秩序。
一个国家发达与否在物质满足基本生命生活需求之后,便不再是这一个简单因果关系了,而与国民明德的认识水平,人心的和道程度开始密切关联起来。
人类社会的经济生命现象在过了原始诉求阶段之后,会慢慢进入基础诉求和机能诉求的常态阶段,人的心智也会在这个阶段大有发展。
资本主义的制度所产生的经济周期现象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周期现象有着本质不同。其原因是资本主义逐物质,以不断地刺激物欲来引发经济现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一定阶段人们的生存需要,而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心建设,或者说人的内心建设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所在。
跨界还是无界
近几年大家都在谈跨界设计,其实我是不认同的。并非不认同跨界这种行为,这种行为现象本身是社会进化发展的表现,只是跨界不应该被当作是顶层模式来提倡,因为在大设计思维之下,一切设计本是无界,何来跨界。
这就好比很多人大喊勤劳致富、天道酬勤的时候,真正的大成就者只把心思用在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上了,因为勤劳都是起码的标配,不需要拿出来喊。当跨界还在被呼吁的时候,只能说顶层的天花板还是太低了。
任何一个设计项目,不论是个体产品设计还是综合类的设计,都需要多专业知识的配合。比如一支铅笔的设计,从材料选择,到形式设计,到平面设计,到人因工程的设计,到包装设计等等,跨了很多领域、专业,但顶层的设计目的只有一个,或是传表高尚达美,或是传表明了实用,等。在这个品牌意志之下,设计师需要什么资源就调配什么资源,而不是基于专业来定位目的。
无界的思维,是目的性思维,而跨界的思维还是过程性思维。
设计师的本心
设计行业在人类历史上自有而永有,随着社会产业的层次、类别越发清晰,设计行业的类别也随之更加明确。大到国家战略,小到精微物件无不需要设计。即便某些事情是无心为之,也是先有无心设计而后为之。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认识对设计的重视还是足够的,所产物件无不先用心设计而后批量生产,物品算是精良。多因那时的人们尚有对自己的谦卑之心,以及对行业的敬畏之心,知道自己不能为之而重视专业人才的价值。而后一个时期,人心向外的厉害,利益的最大追求让人不再用心在设计上,外物随之烂糟的多了。其究竟,多是因为改革开放,使得外来的物质文明突然丰富起来,很多设计样式大家见过了便以为照做就可以了,没有了谦卑敬畏的心态了。
及至于当下的时代,对设计的重视度又提升上来,但由于供求关系不平衡。真正有素质的设计师养成速度,赶不上市场需求,使得设计师一时大热。项目应接不暇,也因为此即便是有水平的设计师的作品也烂糟了大部分。
哀大莫过于设计师不守本心,也向外逐,求效率而忽略设计本身。
中国成为品牌大国的一个具体现象,我认为应该是一个设计团队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个项目,而不是同时做多个项目。设计师时间和精力的不能保障决定了设计物的胎气不足,而后自然会生命机能不健全。
当然设计精力保障的问题也是个生态问题,不是单纯的设计师的问题。首先是设计行业的整体进化,然后是社会对设计的认知度的整体提升,再是设计界的规则秩序的建立,最后是对设计师的职业尊重。只有这些生态都建立了,设计精力才能真正保障。只是设计师首先要认识到设计行业的特殊性以及社会使命感,生态的进化才能推进得及时有效。